首页 > 团学风采 > 学术实践 > 正文

学术实践

研语·学术 |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访21级金融学博士生田涵晖

时间:2021/06/02 20:00:00 来源: 点击:

田涵晖,财政金融学院201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本科就读于财金学院金融学-数学实验班。硕士在读期间获学业一等奖学金。研究方向为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学术期刊上。

Q&A

学习生活

Q1:师兄在读研期间日常的一天中的安排是什么?

A:早上第一件事是查邮件。我通过邮件订阅了经济学五大刊、几本和研究方向相关的英文期刊、以及一个收集工作论文的网站(NEP,New Economics Papers)。这些期刊经常会推送新文章,特别是NEP每天都会推送,是了解前沿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看到和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章会读一下摘要,特别相关或者感兴趣的还会进一步精读。然后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手头的科研任务上。我感觉中午休息一会儿还是有必要的,不过最好不要回宿舍睡觉,下午容易起不来。一般任务不是特别重的话8点左右就“下班”了,会出去活动活动或者在宿舍看看番之类的。如果任务重会工作得晚一些,除非有特别紧急的任务否则不会熬夜工作。

Q2:在生活中师兄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可以分享一些高效利用时间的经验吗?

A:我觉得抓住碎片化的时间比较重要。个人认为最适合在零散时间进行的活动是思考内容包括研究的整体逻辑、关键机制的阐释、和已有文献的关系、未来拓展的方向、以及可能被审稿人指出的不足,等等。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往往是要花很大功夫的,但是收益也非常可观,无论是建模还是下笔的时候都会感觉思路更加清晰,减少无用功;和老师讨论的时候也会更有底气,效率更高。另外,在走路或者骑车的时候练习英语口语,想一想怎么用英语讲解自己的研究也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有效方法。

Q3:师兄对科研焦虑和同辈压力有什么看法?师兄是如何应对的?

A: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任何人在找不到研究思路或者发现一项投入了很大精力的研究无法继续推进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情绪,只不过这种焦虑在硕士生/博士生这一科研经验尚不充足,又很需要成果的群体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个时候可能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已经进行的工作,看看是否存在疏忽和错误;另一方面可以向包括但不限于导师的老师们积极请教,特别是专攻对应研究问题的年轻老师。老师们对文献更加熟悉,经验丰富得多,可能一两句话的指点就为我们提供很有价值的思路。

同辈压力我觉得需要积极地看待。有一些观点认为比文章是一种内卷,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待商榷。与课程考试不同,科研是永无止境的,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如此。(高水平)文章发表越多,很大程度上说明科研能力越强。如果看到周围同学都发表了高水平文章,可能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在整体水平上升的大环境下保持进步的步伐,而不是抱怨环境“内卷”。就个人而言,最近阅读了不幸遇难的芝加哥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范轶然发表在JPE上的遗作,确实给我造成了一些焦虑情绪,认识到自己距离能发表同等甚至接近水平的工作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这也激励我不断磨砺自己的科研能力。

学术科研

Q1:师兄为什么会选择走上学术道路?

A:这个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大二的时候上过张静老师的财政学课程,张老师的授课风格非常独特,会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引导同学们去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形式使我对科研式的思考和分析产生了很大兴趣。大三的时候进行了一段券商债券研究的实习,这段实习让我发现了宏观经济学,尤其是货币政策相关主题的魅力。再加上本科高年级通过课程论文、学术作品竞赛等方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科研实践,所以最后保研的时候坚定选择了硕博连读项目。

Q2:师兄认为什么样的论文算一篇高质量的经济学论文呢?

A:这个其实涉及到科研品位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理解。首先,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高质量的经济学论文必须具有比较显著的现实意义。一篇论文,无论数学多么精妙,结果多么完美,如果其讨论的问题没有现实基础,或者得出的结论现实意义甚微,则也难称得上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其次,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果一个研究问题可以用简洁的、一般化的模型设定来解决,就不要用艰深复杂的模型。例如,对于一个研究问题,文献中已经采用常参数方程的设定进行过研究。在没有相关现实基础支持的情况下,将设定改为时变参数方程确实可能形成一篇可发表的文章。但是这种工作提供的信息增量就不是很大,很难称得上高质量的研究。最近阅读了一篇三位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合作的文章,用向量自回归和基础的新凯恩斯模型,为1990年以来通胀与实体经济的脱钩的重要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这篇文章采用的方法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领域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但全文工作非常严谨扎实,这种文章在我心目中就是质量极高的论文。

Q3:师兄是如何寻找论文思路的?有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

A:我一般通过两种方法来寻找论文思路。第一是关注现实,包括现实生活中重大的经济事件和热点现象,以及知名学者和官员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等,这些都有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比如我国不同通胀指标之间的分化现象在前年是一个热点问题(最近再次成为了热点问题),但是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现象,去年我发表的两篇文章就是以这个现象为基础的。第二是精读文献,在刚做完一篇论文的空窗期,我会通过精读一些最近发表的高水平综述(比如JEP和JEL上的综述)和前沿研究来寻找研究思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在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后,一定不要仅满足于完成一篇文章,而是要从多方面挖掘相关研究问题,充分利用研究视角的价值

Q4:一些刚接触科研的师弟师妹愿意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却不知道该从何处做起,师兄有什么建议吗?

A:这个问题我感触挺深的。我大四刚开始跟着导师学习的时候,老师让我做的工作是收集数据和整理参考文献。这些工作极大训练了我处理数据、搜集和管理文献等科研基本功。老师指导我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纯看数据讲现象的文章,甚至一个回归方程都没有。但是,由于那篇文章主要基于美国的情形,促使我大量阅读英文材料,不仅包括论文,还包括美联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长篇幅文字材料。完成那篇论文后,我就再也没害怕过阅读英文资料。

所以,对于刚接触科研的师弟师妹,我的建议是认真完成导师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可以去思考这些工作的意义,但是即使得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回答也不要抱怨。因为未来一定会发现当初做的每一项工作(甚至是和科研关系没那么大的)都是对科研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

Q5:师兄在科研道路上遇到过哪些比较大的困难,师兄是怎样解决的?

A: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一项投入了很多精力的研究最后无法获得可供发表的结果。之前做过一篇理论文章,最初构思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楚我设想的机制是否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因为是第一次做理论研究,从开始推模型到写出无误运行的代码,再到试图解析地解释模型机制花了大半年时间,最后发现并没有获得足够有价值的结果。

这种困难可能是大家都会遇到的,尤其是在做实证研究的时候,获得不显著的结果确实令人沮丧。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探索未知的工作不可能总是顺遂人愿。首先要考察研究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如果设定合理,数据无误,就要尊重事实,不要试图操纵模型甚至篡改数据。最后,为了减少这种事倍功半的情况,动手之前充分调研并理解文献是非常必要的

Q6:在读研期间,师兄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A:写作能力真的太重要了。这里指的不是要掌握多少复杂词汇,能写多少长难句。而是指能逻辑通畅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能清晰阐述研究的重大意义,这两个方面对于中文和英文写作是统一的。同样的研究工作,在写作能力强的人手里可能最终发表很好的期刊,在写作能力差的人手里可能初审都过不了。提升写作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学习导师的修改稿。每次导师将修改后的文章返回时,我都会用word的对比功能,逐词逐句观察老师修改了哪些地方,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修改。尤其是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需要反复阅读,还可以做一些笔记。下次独立进行写作的时候,再拿出老师修改后的终稿,仔细品味大到逻辑,小到标点上的精妙之处,并尽量模仿

师兄寄语

Q:师兄对师弟师妹们有没有什么寄语?

A: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判断自己对一项研究是不是真正感兴趣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看是不是迫切希望结果符合某种预期。如果结果符合预期则欢欣鼓舞,不符预期则捶胸顿足,甚至想到操纵结果,则内心中对这个研究问题大概率是不真正感兴趣的,只是希望结果快快显著,好发文章。反之,如果能做到结果符合预期仍主动审慎排除干扰因素,不符预期则深入思考原因,这就是找到了真正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祝师弟师妹们都能在真正热爱的领域享受研究的快乐。


指导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分团委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