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系

财金观点 | 吴晓求:中国金融向何处去?

时间:2020-11-13 15:34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0年11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在第二届天津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学分论坛应邀做了“中国金融向何处去?”的主旨报告。

下面是吴晓求教授本次发言的主要观点。

 

如何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2035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

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经济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是,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不仅要满足经济水平的要求,还要达到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水平等方面的要求。类比来说,中国大概需要达到和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接近的水平。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在15年内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其难度明显高于建成小康社会,在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能否深化改革体制,使体制符合中等发达国家的体制要求。政治体制需要符合中国自身的国情,但经济体制则必须是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个体才能得到充分的激烈,这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内生的动力。

第二,是能否坚持开放。国家提出双循环战略,而双循环必须是开放的双循环。只有开放,才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了追赶的目标,社会发展才能有新的方向感。

第三,是能否不断创新。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资源以及人口的红利。但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创新。创新源于思想的活跃,在约束下是很难创新的。创新要适合社会的需求,不能事先设定边界。而要创新,就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专业能力、勇于探索及用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要创新就必须勇于探索,用于承担责任,而不能用集体研究的方式来推卸责任,最终扼杀创新。

第四,是能否缩小社会不公平。中等收入陷阱与严重的两极分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何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通过调整一次与二次收入,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

最后,是能否保护好私营企业和企业家。在中国,私营企业受到各种约束,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也无法做到竞争中性,整个社会对企业的保护不够。社会对企业有三大误解:一是认为企业的利润都是不义之财;二是认为办一个企业非常容易;三是认为企业的利润都是政府恩赐的。从建设中等发达国家的角度考虑,社会必须要善待企业家。

中国金融向何处去?

很多企业家都在公开场合批判金融,认为金融是吸血鬼,起到了非常负面的作用。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而无知的,对金融缺乏常识性的了解。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如果没有金融的存在,社会经济的运行是非常低效率的。

最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提出,大数据能够改变金融监管的形式,巴塞尔协议已经过时了。这样的说法,部分正确,部分错误。

一、马云认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这是不正确的。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带来了金融的收益,关键在于收益与风险是否匹配。系统性风险指的是该风险是否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影响,而与是否有系统本身关系不大。中国金融业态是多样化的,但是风险会感染。虽然分业管理有风险墙的存在,但是风险危机仍然不小。因此,金融危机的防范必须放在金融监管的重要位置。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由于较高的拨备,相对风险较小,但进行风险管控还是非常重要的。

二、马云认为,巴塞尔协议已经过时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不能够否认巴塞尔协议的作用。商业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准备金的方式加以限制,使其创造的总信用能够收敛。巴塞尔协议的关键在于保护储户的权益。储户得到的收益,并不足以覆盖其需要面临的风险。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为了对冲预期的风险,不能够将风险转移给储户。因此,必须要从制度和收益两方面来保护储户的权益。

除了上面提到的通过准备金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之外,巴塞尔协议还限制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占比,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这两点,是保证风险不外溢的重要保障。

巴塞尔协议还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拨备比例,以此来对冲风险。

最后,巴塞尔协议还对外部监管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以此作为维护以上几点准则的重要保障。

总的来说,在我国,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系统的主体部分,需要约束、收敛和对冲其风险。

三、马云认为,不能用传统的监管准则来监管新的金融业态。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金融监管不能够保护所有的金融主体,而只能保护储户。原因就在于,储户从商业银行得到的收益并不足以覆盖其面临的潜在风险;而其他金融主体,通过市场交易,能够将风险进行转移。诸如花呗和借呗之类的新兴金融,其虽然具有贷款功能,但是其并没有吸储功能,也没有储户。因此,针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巴塞尔协议可能并不适用。

金融行为都需要在监管下进行,关键在于使用什么样的准则进行监管。

传统的小微贷款公司没有信息证券化的能力,也不拥有大数据的信用甄别方法,因此其风险较大,但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则不同。

应该说,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至少有以下五大贡献。

一、支付宝的出现是一场支付革命,将交易场景从原先的面对面交易转变为了线上交易。支付宝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线上交易及相应的经济发展。

二、余额宝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了一个存量资产的市场化理财平台。原先银行存款的利率较低,中低收入阶层无法有效地对存量资产进行理财。而银行则通过垄断与规模带来了大量的利润。花呗和借呗作为小额贷款,填补了商业银行服务的相对空白。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对小额贷款进行信用甄别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其往往不愿意提供小额贷款。而花呗和借呗的出现,则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金融的服务,这完全符合普惠金融的要求。普惠金融,普应该在惠之前,金融不能够只服务前20%的群体。

三、受限于信用甄别方式和较高的甄别成本,商业银行往往不愿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新兴金融平台,利用大数据增加了风险识别的精确度,通过增加金融服务的链条,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社会上有个误区,认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就意味着需要对利率进行限制。但利率的形成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应该由政府或者法律决定。如果人为限制利率的上限,就将使得一大批原先存在的民间借贷消失。而民间信用的收缩,将使得大量小微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最终反而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让利率在市场中形成均衡,而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干预。

四、传统金融的资产金融化的激励非常弱。而新兴金融,通过小额贷款打包(ABS)的方式,实现了资金的快速流动,做了传统金融不愿意做的事。ABS通过市场交易,分散了风险,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当然,为了规避风险的小概率事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适当控制ABS的规模,使其整体信用扩张有所收敛。但不需要使用巴塞尔协议中针对商业银行进行管控的手段来监管ABS,因为这样会彻底破坏其正常的发展。不过,使用拨备以对冲不良资产是有必要的。

五、蚂蚁信用解决了征信问题,解决了基础数据的信用问题。实时信用数据非常准确。而P2P平台之所以会因为无法解决掉风险问题而最终倒闭,就在于其缺乏信用数据。

金融不保护落后,而是着眼于未来,孵化创新。像我国的商业银行那样通过垄断和规模来带来的利润不能够鼓励。

现实中,商业银行就如同是大江大河,而其他各种诸如民间借贷、新兴金融之类的金融业态就如同小河小溪。大江大河好管控,但是如果小河小溪干涸,中国金融系统的效率将极为低下。金融生态不够丰富,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要发挥科技的作用,科技不仅能解决金融的信用问题,还可以扩大金融的服务范围。

传统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类似当铺,借款者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押物,商业银行才进行放贷。抵押的作用是为了完全隔绝风险,但这种以保护自己为主的方式,也减弱了传统金融的服务功能。而新兴金融则以服务为主,利用大数据,经过较短时间的信用甄别,就可以放贷,也就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我国金融的改革要坚持三点。

一是要进行市场化方向改革,这是金融脱媒的力量,要金融去中介化,这是金融改革的逻辑起点。

二是要进行科技化改革,通过科技进步大幅提升金融的效率,扩展金融的功能。

三是要进行国际化改革,金融的发展必须要国际化,不能够封闭发展。

问答:金融最重要的是数据吗?

透明度对金融市场很重要,是运行的基础。但是,法律和文化都要改进。一方面,成文法律无法应对具体复杂的金融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对资本市场缺乏正确的观念,其不仅仅是融资的平台,更是分散风险和定价的平台。只有从法律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改进,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