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数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一、项目总体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数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由财政金融学院和数学学院合作建设,是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金融学(本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计划》中的核心项目。

本项目始建于2006年,至今已有16年建设历史。项目前身为主辅修模式的“金融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2022年升级为双主修模式的“金融学-数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本项目每年招收30人左右,独立建制培养。财政金融学院和数学学院分别管理各自学生。截至2023年7月,本项目已培养学生510人,已毕业420人。

二、项目建设进展

(一)学生选拔工作情况

项目实行入校后二次选拔。采用笔试+面试的方式,其中笔试着重考核数学基础,面试重点考察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对项目的理解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以面试成绩排序确定选拔结果,排名相同者以数学笔试成绩排序。

财政金融学院和数学学院分别进行选拔。本学年,财政金融学院选拔24人,数学学院选拔6人。两院分别管理各自学生。

2023年开始,本项目数学学院采取高考直接选拔方式。

(二)培养目标与模式

  1. 培养目标

本项目坚持“心怀天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学科交叉、学术导向、拔高创新、立足本土、世界一流”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高级数理和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精通外语听说读写译,致力于探索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风格的金融学科发展道路,以建设“大金融”理论体系和治理体系为己任,能够自由行走在中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的高端复合型学术创新人才。

  1. 培养模式

本项目学制四年。学生可系统性地学习经济学/金融学类核心课程和数学类核心课程,并通过学科交叉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广泛深入的学术训练与实践活动,成长为具有复合学科背景和学术创新能力的世界顶尖金融人才。

本项目总学分共计174学分。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素质拓展与发展指导四个部分。

本学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将部分研究生高级课程(高宏、高微、高计)纳入个性化选修课,打通学术连接,为研究生阶段显著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本项目学分结构如下表:

表1:培养方案学分结构


课程模块

课程修读要求

最低学分要求

通识模块

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修模块

完成必修模块全部课程。

19

43

选修模块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模块选修1门课程。

2

基础技能

公共外语

▲普通班:完成对应级别必修课,计4学分;并在普通班的【拓展类-技能/文化/文学】模块中选修2学分课程。

▲实验班:完成实验班必修课,计8学分;并在实验班的【拓展类-第二外语】模块中选修2学分课程。

6

通识课程群

▲在通识核心课、一般通识课中共选修6学分课程,其中要求在通识核心课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课程;

▲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听通识讲座,根据相关要求计算次数;

▲完成新生研讨课修读,计1学分;

▲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修读,计1学分;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选修2学分课程。

10

公共体育

▲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核心基础课《太极拳》和《游泳》,计2学分;在专项基础课中选修2学分课程;

▲第三学年:要求在体育提高课中选修2门课程,不计学分;

▲第四学年:根据个人兴趣,可选择修读一般选修课,不计学分。

4

国际小学期全英文课

选修2学分课程。

2

专业模块

学科基础课

▲完成学科基础课所有课程。

69

111

专业核心课

▲完成专业核心课所有课程。

30

个性化选修课

▲在个性化选修课程目录中选修12学分,其中,【金融方向】不少于 6学分课程。

▲有意在应用数学领域更高学位继续深造的同学,建议重点选修【数学方向】课程。

12

创新研究与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

▲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创新杯”“本科生科研基金”“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等相关项目或完成调研报告等。

2

10

专业实习

▲要求完成编程集训,集训时间为第一学年暑期两周时间,对应课程为《综合设计》,计2学分;

▲在第四学年的秋季和春季参与实习,时间四周,计2学分;

▲按时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实习项目,并按要求完成实习作业、实习报告等。

4

学年论文

▲在第三学年春季学期结束前完成英文学年论文。优秀作品收录发表于财政金融学院实验班英文学术刊物Fiscal and Financial Studies(FFS)。

不计学分

毕业论文

▲第四学年撰写一篇毕业论文(10000字左右)

论文应体现跨学科综合训练要求,选题属于主修专业研究方向

4

素质拓展与发展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必修

1

10

军事课

必修

4

劳动教育

必修

1

公共选修课

选修2学分课程

2

志愿服务

▲参与不少于8项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其中志愿服务类的活动不少于1项。

2









本项目课程地图如下:

图1:“金融学-数学”项目课程地图

(三)管理制度

根据多年建设与管理经验,2021年研制形成《财政金融学院本科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规范项目的运行与管理。2022年8月,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已完成对学院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

  1. 组织管理机构

双方学院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讨论项目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在牵头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成立项目管理工作组,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由院长和书记任组长,主管本科教学工作副院长任执行组长,以相关系主任、本科副系主任、班主任、本科教务秘书等为组员。

  1. 学生选拔

实行入校后二次选拔。采用笔试+面试的方式,以面试成绩排序确定选拔结果。

  1. 教学与班级管理

实行独立建制培养,小班授课,全员配备学术导师。实行双班主任制,班主任对实验班的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培养、学术引导等负主要责任。班主任定期向工作组进行述职。

  1. 动态监测与退出机制

建立完善学业动态监测机制与退出机制。根据最新学业情况进行相应预警、意愿退出或强制退出。

(四)师资队伍情况

项目配备双方学院最优师资力量。一方面拥有高度国际化的本校教师团队,大多数教师博士学位均毕业于海外一流大学。另一方面通过联席系主任制度建立师资互通平台,引入海外师资团队与本校教师团队共同开设课程。截止23年7月,金融学和数学两个方向共有专任教师118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48人、讲师29人。金融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6位“长江学者”、1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位北京市教学名师、1位宝钢优秀教师特等提名奖获得者、3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五)项目支持和保障措施

双方学院为项目建设与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利用多渠道资金充分保障建设经费;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数学税收实验室等项目提供教育教学改革平台;充分利用业界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教学、讲座、参访、实验、实习等多种机会;进一步开拓高质量本科国际交流机会,优先保障本项目学生享受;在推免保送、升学就业等环节优先推荐本项目学生。

三、育人成效

(一)学生成果

“金融学-数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获得优异成绩。

以财政金融学院学生为例。2022-2023年获得国际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8人次;国家级二等奖2人次,市级一等奖1人次,市级二等奖6人次,共计21人次。参与国际本科生学术论坛,汇报学术论文,累计4人次。数学学院获得国际级特等奖提名奖2人,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3人次;

表2:2022-2023年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奖项

姓名

班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M奖)

鲁嘉任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M奖)

许中慧

2022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M奖)

陈润泽

2022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M奖)

黄俊哲

2022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奖(F奖)

王景嘉

2020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奖(F奖)

周开元

2020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M奖)

马文海

2020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付钰茜

2020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张浩然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田家旭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钟海帆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陈柏宁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耿子骏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高允泽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叶童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王楚浩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杨昀锟

2021级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H奖)

李飞扬

2021级

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刘桂龙

2020级

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赵馨宇

2020级

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袁静琦

2020级

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王羽凝

2020级

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崔碧琪

2020级

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刘思维

2020级

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姜柳町

2021级

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张欣欣

2021级

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孙菘锴

2021级


(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1. 项目依托学科、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成果突出

(1)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财政金融学院获得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财政金融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推广”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经济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实验班十年实践与推广”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2-2023学年,财政金融学院参与的“扎根中国,独树一帜:交叉融合导向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财政金融学院“党建引领下"1+3"财政金融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独立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教材建设

陈共教授主编《财政学》和黄达、张杰教授主编《金融学》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吴晓求教授主编《证券投资学》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朱青教授主编《国际税收》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庄毓敏教授主编《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罗煜教师牵头负责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教案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

(3)课程建设

“财政学”“金融学”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国际金融”课程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荣誉;“中国税制”是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金融学”“财政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学”“金融计量学”“中国税制”“保险学”“税收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近世代数”“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课程是校级“123”金课。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整合优质海外师资和两院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全英文课程平台。

  1. 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整合优质海外师资和两院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全英文课程平台

配备两院最优师资力量,并与世界一流大学深度合作,通过师资互通平台,引入海外师资与本校教学团队共同开设课程。金融学专业至少开设10门全英文双语精品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接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由全职海外师资直接开设2门英文核心课程。

表3:部分全英文/双语精品课程一览表


部分全英文/双语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授课教师


1

金融计量学

3

何青、钱宗鑫


2

投资学

3

殷成东


3

风险管理

3

张顺明、黄勃


4

国际金融

3

何青


5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3

朱文宇


6

金融工程学

3

何林


7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2

张成思


8

金融经济学

3

张顺明


9

金融衍生工具

3

汪昌云


10

金融工程的数值方法

2

徐靖


11

常微分方程

3

IZUMI TAKAGI


12

微分几何

3

OLEKSIY ZHEDANOV









  1. 坚持学术导向贯穿培养全过程,建设多种形式学术能力提升平台

(1)实行全员学术导师制,对学生课外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给予全面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和科研发表。

(2)坚持英文学年论文撰写,要求学生在大三完成,并在实验班学术期刊Fiscal and Financial Studies(FFS)上择优发表。

图2:实验班英文学术期刊Fiscal and Financial Studies(FFS)

(3)依托金融高端论坛、本科国际学术论坛、睿辰学社、实验班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学术氛围,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拔高学术创新能力。

图3:2023年本科生国际学术论坛


  1. 持续打造多个国际交流品牌,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IMF比赛、康奈尔大学暑期学校、国际房地产金融案例大赛、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剑桥大学本科生访学、香港游学计划、金桐全球英才计划等。

图4:模拟IMF2023开营仪式

图5:2023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

(三)毕业生去向

本项目毕业生主要去向为:进入世界一流顶尖高校继续高层次学位深造,或进入国家机关、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工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研究部门。

以财政金融学院学生为例,本项目近5年升学率为81%。除本校升学外,主要去向为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硕士项目。

表4:项目毕业生升学情况(财政金融学院)

毕业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应届)

合计

25

22

23

23

24

23

23

22

升学

22

18

21

19

19

20

18

17

比例

88.0%

81.8%

91.3%

82.6%

79.2%

87.0%

78.3%

77.3%

本项目是金融高端学术人才的孵化器。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已经有相当数量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任教。

图6:在国内外高校任教职的项目毕业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