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nest Liu做客“黄达-蒙代尔”讲座:International Trade in an Uncertain World
时间:2025-06-192025年6月14日,由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与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举办的“黄达-蒙代尔”讲座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International Trade in an Uncertain World”,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刘斯原副教授主讲,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谢晓晨主持并点评。
刘斯原(Ernest Liu)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于2017年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增长、贸易、金融及中国经济等。他的文章发表于Econometric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等国际顶级经济学和金融学期刊。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刘斯原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主要贡献。人们对于全球各地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政策突变带来的不确定性愈发关心,而传统模型多采用确定性假设,难以捕捉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为回答这个现实问题,他和合作者在Armington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二阶泰勒展开分析国家层面生产率冲击对一般均衡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引入国家在不确定性解决前对贸易量的前置投资行为,并将其转换为各国对多边贸易伙伴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揭示生产率不确定性对应随机过程的一阶与二阶矩对贸易与福利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刘斯原详细介绍了文章的模型部分。他指出,为了刻画贸易双方对生产率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过程,文章假设进口国和出口国会在事前和事后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劳动力,并且假设国家层面生产率为随机变量,进口国与出口国基于对国家层面生产率的期望分配事前事后的劳动力。在求解模型上,首先,解释了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文章中的事后均衡模型可以退化成Armington模型,反映了文章模型的普适性;其次,通过泰勒二项展开,推导了事前均衡的数学表示v,同时引入投资组合理论,将决策过程比作社会治理者基于期望方差进行最优资产配置进行求解,得到了事前均衡的均衡解;最后,将模型进一步拓展到了多部门形式。
在第三部分中,刘斯原介绍了如何利用文章的定量模型进行反事实分析。首先,代入数据求解出生产率的“全球因子”对应的随机过程,来衡量不同国家与所有国家总体生产率风险的相似性,并分别调节生产率对应的方差与协方差矩阵进行反事实分析。文章结果表明,当全球生产率不确定性升高时,各国会减少同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而减少福利;当不同国家生产率相似性减少时,各国总体通过更多的与出口价格更低的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获得更高的福利,并且与“全球因子”相关性更高的国家从中获得的收益更高;如果增加美国或者中国生产率的不确定性,则进口商品中美占比越高的国家增加本国商品消费多,同时福利损失越大。
讲座的最后,谢晓晨助理教授对文章进行了点评。
此次讲座结合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利用一个生产效率不确定性的量化贸易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不确定性对于不同国家的贸易模式与福利的影响。刘斯原表示将后续继续完善这一框架,来回答现实中日益增多的对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效应的关注。
在这次讲座中,刘斯原对于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耐心地解答。通过本次分享和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我们对于不确定性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至此,本次黄达-蒙代尔讲座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思考,深受大家的好评。
“黄达—蒙代尔讲座”是以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和蒙代尔先生共同冠名的经济学系列讲座,由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设立。通过不断地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举办反映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理论前沿动态的高层次学术讲座,为中外经济学的交流搭起一个重要的桥梁,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